1950年的朝鲜战场上,志愿军战士们蹲在战壕里,眼巴巴望着天上飞来飞去的美军轰炸机。
那些铁家伙扔下来的炸弹跟下饺子似的,炸得地上尘土飞扬。
有个老兵抹了把脸上的灰,嘴里嘟囔着:"啥时候咱们也能有这玩意儿?"这话可说到大伙心坎里去了。
转眼到了1956年,沈阳飞机制造厂的工人们围着刚下线的歼-5战斗机,一个个激动得直搓手。这飞机可是照着苏联老大哥给的图纸,一锤子一锤子敲出来的。试飞员王海绕着飞机转了两圈,乐呵呵地说:"瞅瞅这铁疙瘩,跟老毛子的米格-15简直一个模子刻出来的!"工人们听了都咧嘴笑,心里那叫一个美。
那时候苏联给的武器图纸就跟菜谱似的,写得明明白白。米格-15用的都是普通钢材,发动机虽然不算先进,但胜在皮实耐造。工人们都说这苏联武器就跟东北大锅菜似的,材料随便凑合,火候差点也不碍事。哈尔滨坦克厂的老师傅更有意思,他说T-55坦克结实得跟老家的拖拉机有一拼,泥地里打几个滚照样能开炮。
可到了八十年代,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。美国的B-2隐形轰炸机横空出世,那造型活像个会飞的黑蝙蝠。中国的航空专家们看着照片直挠头,这玩意儿别说仿造了,连工作原理都整不明白。有个老工程师盯着B-2的照片看了半天,最后叹了口气:"这可比绣花还精细,咱们现在的工厂连个无尘车间都没有,咋整?"
当年也不是没试过。越南战争那会儿,中国搞到了几架被击落的美军F-4战斗机残骸。研究所的小伙子们兴冲冲地拆开一看,好家伙,里头的电路板比村口广播站的设备还复杂。有个技术员打趣道:"这美国佬的玩意儿,拆都拆不明白,更别说装了。"这话说得大伙都乐了,可笑着笑着就笑不出来了。
要说这B-2,那可真是烧钱的主儿。一架就要24亿美元,相当于用黄金造飞机。中国那时候全年的军费加起来,还不够买两架的。航空材料研究所的老张说得实在:"咱们现在连合格的铝合金都造不利索,人家用的都是啥碳纤维,这不是让小学生做高数题嘛!"
不过中国人最擅长的就是迎难而上。到了新世纪,情况慢慢有了转机。成都飞机设计所的小伙子们憋着一股劲,愣是搞出了歼-20。虽然隐形性能可能还差点意思,但好歹是自家孩子,怎么看怎么顺眼。试飞那天,有个老飞行员看着歼-20腾空而起,眼眶都红了:"当年看着美国人的飞机干瞪眼,现在咱们也有拿得出手的家伙了!"
西安飞机工业集团那边也没闲着,轰-20的研制工作紧锣密鼓地进行着。虽然具体长啥样还保密,但业内人士都说,这飞机跟B-2一样采用了飞翼布局。有个参与项目的工程师开玩笑说:"咱们这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,看得更远了。"这话说得实在,毕竟创新从来都不是闭门造车。
现在回过头来看这段历史,不得不佩服中国人的韧劲。从当年看着苏联图纸敲敲打打,到现在能独立研发先进战机,这条路走得不容易。有个军事评论家说得挺有意思:"仿制就像学做饭,总得先照着菜谱来。等手艺练好了,自然就能创新菜式了。"这话糙理不糙,中国军工这些年就是这么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的。
最近网上流传着一张轰-20的模糊照片,军迷们讨论得热火朝天。有人觉得这飞机跟B-2很像,立马就有人反驳:"像归像,里子可大不一样。"这话说得在理,毕竟现在的中国军工早就不满足于简单的模仿了。就像那个老工程师常说的:"咱们现在要做的不是跟着别人后面跑,而是要开辟自己的跑道。"
本文倡导积极健康的网络环境,杜绝低俗内容,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。
